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加上近段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從知識產權入手,或對我國企業發起巨額罰款,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正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作為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大戶”,我國化工行業在專利布局方面的問題還很多,短板亟待補齊,相關化工企業必須盡快打造專利戰略的“矛”和“盾”。
知識產權糾紛可能會給企業發展埋下哪些隱患?一些專利侵權案例可以讓我們有所借鑒。比如,筆者就曾遇到過一個案例,中國某公司通過市場途徑了解到,一款瑞士某公司生產的過濾器非常暢銷,且主要市場在海外。于是該中國公司投入上億元重金進行反向工程研發獲得成功,然后信心十足進軍海外市場,第一站到德國參展,結果當天就被要求撤展,原因就是瑞士某公司圍繞該產品進行了全方位專利布局并進行維權,該中國公司涉嫌侵犯瑞士某公司的專利權,前期的研發投入很可能就此打水漂。
再比如,我們還經常見到新聞報道稱美國對中國某公司展開“337調查”。所謂的“337調查”, 就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據媒體報道,美國發起的“337調查”中,近半數是針對中國企業。
就在一周前的4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2017年中國法院十大知識產權案件》。其中一件案例就涉及煤化工領域。據筆者統計,案件涉及的西峽龍成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自2001年以來在國內共布局了185件專利,僅2010年的專利申請量就達到69項,可謂是天羅地網。由此不難發現,即便是在相對傳統的化工領域,專利布局的重要作用也正日益凸顯。
那么,導致以上種種案例和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和專利布局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首先得從專利布局的概念談起。專利布局是指企業綜合產業、市場和法律等因素,對專利進行有機結合,涵蓋企業利害相關的時間、地域、技術和產品等維度,構建嚴密高效的專利保護網,最終形成對企業有利格局的專利組合。專利的攻防雙方其實就是矛與盾的關系,擁有專利的一方就相當于擁有了長矛,而防守的一方只能拿起盾牌。
有效專利布局能夠保障企業自主技術不被侵權,保護研發投資產生的發明,防止競爭者抄襲產品特征或蠶食市場份額。競爭者在發起侵權主張或訴訟時,企業可通過自身的專利布局進行交叉許可實現業務自由,以維護公司現有業務。比如,在應對海外訴訟時,如果企業自身有一定的專利積累,就可針對對方的產品提起訴訟,在進行交叉許可談判時贏得籌碼,防止過于被動。國內創新主體在海外受到訴訟指控時,甚至還可以圍繞自身在中國的專利布局對競爭對手發起訴訟,比如華為在深圳起訴三星侵權其專利。此外,針對高質量創新技術進行的高質量專利布局,可以通過專利許可產生知識產權收益,從而為公司創造高利潤。
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知識產權制度和環境已相當成熟,其市場主體的專利布局意識也非常強,一旦有了技術創新,首先考慮的是采用有效的專利布局加以保護。在此背景下,市場參與者在進行技術研發或生產經營活動前,就會先做系統的知識產權防侵權風險分析工作,以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情況,尤其是專利布局情況。一旦發現可能存在侵犯專利權的風險,會盡快啟動規避設計程序、涉案專利無效程序或進行專利許可談判程序,提前打造一把堅固的盾牌,做好防守。在做好防侵權風險分析工作后,企業再圍繞自主創新技術進行有效的專利布局工作,也就是打造出鋒利的長矛,應對市場競爭。而由于專利保護具有地域性,那些關注海外市場的企業,還要積極進行海外專利布局。
那么企業在進行專利布局規劃時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一定要進行全面且充分的現有技術檢索,找到自身的發明貢獻,這是獲得穩定的專利權利保護的基礎。一般情況下,企業可通過對現有技術的分析,從宏觀層面了解技術發展脈絡、技術熱點和整個領域的專利布局競爭態勢,找到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技術定位,從微觀層面進一步明晰可借鑒的布局策略、篩選和判定有價值的專利布局熱點和空白點等,進而對自主創新的技術展開有效的專利布局。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專利布局水平相對一些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但不難預見,隨著我國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這個差距將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