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一份通報顯示,今年1-10月,陜西雖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上取得階段性進展,但煤炭削減與散煤污染控制任務卻依然艱巨。其中,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煤炭削減不降反升,部分國有企業的用煤量同比大幅反彈,還有的耗煤企業出現偷排、超排及無組織排放等環保問題,“帶病運行”的情況屢禁難止。
煤炭消費居高難下,使全省結構性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前10月,西安、咸陽、渭南三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排名,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長期位列后20名。尤其在減煤重點區域——關中地區,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粉塵排放強度,分別達到全國平均強度的3.3倍、3.2倍和2.5倍。能否順利達成煤控目標,成為擺在陜西面前的嚴峻考驗。
亂排放、做假賬、“減無可減”陜西控煤多亂象 : 上述通報公開不足一周,來自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一份情況反饋,再度將焦點指向陜西控煤工作。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方面獲悉,陜西韓城的部分用煤企業長期我行我素,存在敷衍治理、管理混亂、偷排違排等行為。例如在焦化產能100萬噸/年的合力煤焦公司,十幾萬噸精煤直接露天堆放,不僅沒有未按要求建設工業堆場,還出現超高堆放、設施不完善、揚塵污染嚴重等問題,廠區地面煤末、焦渣隨處可見。而在關中最大的焦化企業龍門煤化工公司,煙氣脫硫設施形同虛設。今年1-11月,在焦爐正常生產的情況下,4套脫硫設施累計停運313天,性質十分惡劣。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韓城作為關中地區的主要焦化產區,同時也是汾渭平臺藍天保衛戰的重點區域。本應得到重點監管的用煤大戶,如今反倒讓治理流于表面。
其實,這已不是陜西第一次因“煤”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2016年11月-12月,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就發現,2014年的工業1000萬噸減煤任務,陜西僅完成295萬噸;2015年的300萬噸減煤任務,完成量僅為11萬噸。2014年以來,全省違規新建多個火電、化工及燃煤供熱鍋爐項目。此外,咸陽市發展改革部門認定渭河發電、大唐渭河熱電、陜西華電瑤池等3家企業2014年減煤25.67萬噸,實際卻增加燃煤18.73萬噸。
“目前煤炭消費不降反升的情況,主要還是歸結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量大。特別在韓城、咸陽、寶雞等工業結構本就偏重的城市,煤炭不僅承擔著冬季供暖等‘燃料’角色,同時也是重要的原料,減煤成了硬骨頭。”一位接近當地發改部門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更為嚴峻的是,省會西安等地還出現了“無煤可減”的棘手狀況。西安節能協會會長謝宏皓坦言,因工業企業并不發達,西安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熱電行業、民用散煤。“按理說只要把這兩塊控制好,西安減煤基本沒什么壓力。但如今,西安也陷入‘減無可減’的困境。從目前情況看,今年的污染治理任務鐵定是完不成了。”
工業用煤是重頭: 到了“動結構”的深層階段
按照《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記者了解到,以工業燃料煤、散煤削減為主,陜西省每年將削減燃煤500萬噸。而僅在該省關中地區,去年一年減煤已達到1000萬噸左右。相比之下,3年減1500萬噸的任務似乎并不算重,陜西為何仍會陷入困境?
在謝宏皓看來,燃煤替代工作暫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治理效果的發揮。“以西安為例,去年經煤改氣后,全市涉煤工業企業由96家降至24家,今年繼續改造,基本就剩六七家了。剩余企業不是我們不想改,而是真的不敢改。改氣之后若不能保障供氣,如何向企業交代?”
由于國家分配給整個陜西的天然氣配氣指標相對較低,居民用氣又需優先滿足,對燃氣工業鍋爐和窯爐的穩定運行造成很大影響。“經相關部門同意,部分情況特殊的企業可保留一臺燃煤鍋爐。燃氣充足的情況下,燃煤鍋爐相應停掉;遇到缺氣等緊急情況,可作為補充燃料頂上。這也是為何,剩下多為‘減無可減’的情況。”謝宏皓解釋。
謝宏皓還指出,西安到明年將取締所有煤場,全市再無煤炭銷售點,意味著想買煤都買不到。剩下的減煤大頭,就落在了供熱、發電行業。“但隨著煤改電逐步推行,熱電需求相當于持續增加,尤其到了冬季,為保證剛需,這部分用煤更難減下來。即便要減,后期更多也是靠技改等方式,把單位面積煤耗降下來。
這一說法,得到上述未具名人士的贊同。在其看來,相比其他城市,西安這樣一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一年1200多萬噸的煤炭消費并不算高。“無論西安還是在陜西全省,短期內見效較快的強行政措施,目前基本做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則進入需要動結構的深挖階段。能源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環保的過程。”
再看全省,記者了解到,2017年陜西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9.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3個百分點。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高出全國8.2個百分點。“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一直處于高位,轉化利用也不夠,全省萬元GDP能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大為指出。來源:中國能源報